小说首页 > 武侠修真 > 春秋鲁国风云 >第538章 卫之贤人:贤大夫蘧伯玉540(1 / 2)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第538章 卫之贤人:贤大夫蘧伯玉540(1 / 2)

颜浊邹将朝会的情况详细向孔子作了汇报。</p>

见孔子叹气失望的样子,颜浊邹柔声安慰道:</p>

“老师切勿忧心,国君是有意任用老师的。这一次,弟子与祝史大人都强烈推荐,只是世子蒯聩等人担心老师在卫国出仕,对其不利,故纠集小人作梗而已。</p>

祝史大人与弟子商议了一下,这一次务必请伯玉先生复出,由伯玉先生在朝堂上向主公进言,世子等人必定无话可说。老师且将息数日,静修佳音就是。”</p>

孔子听颜浊邹说起伯玉先生,不禁连声道:“伯玉先生是当世大贤,丘甚为仰慕。此次若非伯玉先生盛情相邀,丘赴宋赴卫尚在两可。如今丘已在卫月许,居然未去拜见伯玉先生,失礼至极,失礼至极啊。”</p>

孔子说着,面露惭愧之色,问颜浊邹:“汝言伯玉先生复出,难道伯玉先生已辞官回乡?”</p>

颜浊邹面带苦涩,微微叹了口气道:“伯玉先生虽年九旬,但一生忧国忧民,强调以德治国,主张无为而治,反对卫国加入齐国主导的反晋联盟。</p>

由于屡屡犯颜朝进谏,苦口婆心劝说国君应顺应民意,休养生息,少动干戈,令主公不快。见主公不采纳其主张,早在十余年前就告老还乡了。”</p>

孔子叹息道:“卫国多贤人,朝中贤大夫们难道没有劝谏国君挽留伯玉先生?”</p>

颜浊邹道:“祝史大人多次劝谏主公,但主公不听,以伯玉先生劳苦一生,理应还乡养老为由,不肯召用。如今老师到了卫国,主公若任用了老师,更不会请伯玉出山了。”</p>

孔子怔了一怔,喃喃道:“伯玉先生乃丘之师也,亦丘之忘年之交。若丘在卫国得遂所愿,必推行利民之策,以慰伯玉先生!”</p>

伯玉,即蘧伯玉,约于公元前585年出生,如今已九十高龄,卫国公族大夫,姬姓,蘧氏,名瑗,字伯玉,卫国内黄人,即今河南安阳内黄人。</p>

正如颜浊邹所言,蘧伯玉在卫献公时期继任父亲蘧无咎之职,任卫国大夫,至今已是经历了卫献公、卫殇公、卫襄公、卫灵公等四朝元老。</p>

蘧伯玉主张以德治国,认为当政者应以身作则,言行依礼,举止有序,以作表率,以此而感化民众。</p>

蘧伯玉认为当政者要体恤民力,重视民生,努力不违背民意,更不要折腾,要顺应自然。</p>

蘧伯玉认为,国君如果能做到遵循远古先贤尧舜的治国之策,不要乱作为,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。</p>

这,就是后来道家的核心思想----无为而治。</p>

这个无为,按字面意思理解,就是要不有所作为。听起来非常没有道理,但其真正的道理是不要乱作为,用现在的话讲,就是不要瞎折腾。</p>

不折腾,必能治。这就是无为而治。</p>

无为而治,这就是道,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。</p>

孔子说蘧伯玉是他的老师,因为孔子完全理解这个道的真正意义。</p>

早在孔子还是年轻小伙子时,他就向道家鼻祖老子先生学习,不但认真研究了老子的理论,也从老子口中得知了卫国大贤蘧伯玉的名字。</p>

孔子从未见过蘧伯玉,但出于对老子的尊重,以及蘧伯玉在当时春秋江湖的名声,孔子在年轻时就视蘧伯玉为老师。</p>

后来,两人有了书信来往,更由于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响,蘧伯玉对孔子非常推崇。于是,两人就成了朋友。</p>

用孔子的话讲,比自己大了四十多岁的蘧伯玉先生,与自己是忘年之交。</p>

孔子没想到,围绕着自己能否在卫国出仕,居然让卫国朝堂产生了两种意见。</p>

而卫灵公内心非常希望孔子在卫国出仕,但并没有独断专行,这虽然令孔子微微遗憾,但更多的是欣慰。</p> 卫侯,明君也。</p>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