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战国之谁还没有点野望 >第53 教育 二53(1 / 2)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第53 教育 二53(1 / 2)

那些日本的武家,都喜欢聘请一些落魄的公卿,而那些公卿就十分擅长繁体字,甚至有些公卿还擅长临摹别人的字迹,等到本家使用简体字之后,因为缺胳膊少腿的原因,这些公卿也只能去瞎猜这些字的意思,就算去临摹这样的文件去扰乱军队的运行,但也会因为并不懂其书写规律而被我方发现破绽之后轻易识破!

一起学习的还有普通话,既然文字都改了,干脆也将普通话当做本领标准语言,这样敌方在伪报、渗透、骗城等方面也会因为语言方面的差异漏出马脚,能够迅速的被我方所识破。

纸上谈兵吗,虽然实际操作没有,但是那么多的穿越者,早就总结出了许多让古人快速学习简体汉字的方法,源义境从中选出了一个教学方法比较好,古人接受最快的方法,将其运用到了教学之中!

然后又将通俗易懂并经过修改后的《笠翁对韵》写在了黑板上,让那些小姓们去练习,因为朗朗上口的原因,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也能跟着说上几句……

《笠翁对韵》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(1611-1680年)所著,它是古代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、词,用来熟悉对仗、用韵、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。

《笠翁对韵》有卷一卷二,共三十篇,其从单字对到双字对,三字对、五字对、七字对到十一字对,声韵协调,琅琅上口,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语音、词汇、修辞的训练。

到了后世之后,人们经过修改,又增加了一些对韵,使其增加到了5000多字,如果这些儿童能够将其熟练的掌握,那么可以说就基本上掌握了简体汉字!

因为训练场比较吵闹的原因,教学的地方就挪到了领主屋敷的附近,因为刚开始学习的小姓比较少,使用一些大一点的石板就能够让所有的然看到,但是随着领地受教育的儿童数量的增加,那些石板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在用了!

于是就找来了几名老年村民,用斧头将一些木头劈成木板之后,将其拼成了几块所谓的“黑板”,然后在上面涂上了黑田元吉在浅田家买到了黑色染料,这样将其风干之后就会成为一张简单的黑板!

因为将其染成黑色之后,木炭就不能在上面继续写字了,所以只好用买来的石膏加了些黏土简单的和弄一下,制成了一些所谓的粉笔!准备到黑板风干之后,就开始使用黑板搭配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。

其次是数学算法教育,至于为什么将数学算法教育当做主要教育的一种,源义境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!

现阶段山外主流大名家的计算方式分为贯高制、永高制,而石高制现阶段并不太流行,等到战国末期之后猴太阁进行的检地。

“高”是日本历史上的经济计量单位。一般表示物品的总数量,主要分为贯高、永高和石高。

原来室町和战国时期,日本畿内和近畿一些流通比较发达的地区,使用贯高制和永高制。

贯高起源于镰仓末期。一些领主将知行地的收入以多少贯文的地来表示,并以钱的形式缴纳年贡,形成贯高制,体现日本土地经济早期的货币化。

永高是中世后期以永乐钱(永乐通宝)为基准的年贡收纳,由于关东大名喜欢以永乐钱为流通和信用基准,对货币的垄断力相对也较强,所以永高制是关东特有的现象。也有永积、永盛、永别等称呼。后北条氏把贯高和永高制度进一步规范化,规定年贡以永乐钱为标准,并将永与贯的换算比例定为1比2。

石高,则是以土地粮食产出为计量。

太阁检地,有了可以计算土地大致产量的办法,使通过产出来进行换算成为了现实。按太阁后期到江户初期的换算法,永1贯文=金1两,永1贯文又可以换1石米,这样,全国性贡租体系通过统一换算,建立了起来。从贯高、永高和石高并存,统一为石高缴纳。

武士团的收入,与“检地”的结果密不可分。笼统点说,讨论检地制度也好,石高制也好,其实是在讨论一个怎么收保护费的问题。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